广州郊西,自浮丘以至西场,自龙津桥以至蚬涌,周回廿余里,多是池塘,故其地名曰“半塘”。

古村西边,距青砖屋只有几十米处,荔湾湖边上的一个小广场上传出“咚咚锵、咚咚咚咚锵”的声音,几名学生正在村里“叔伯”的指点下练习醒狮技巧;老树下,几位村民耍起了祖辈相传的蔡李佛拳……每周五晚上练习舞狮,周六晚上练习武术,泮塘五约醒狮队每周训练两次,风雨不改。如今,三官庙早已不复存在,旧址现在是古村专门存放舞狮、龙船用具的地方,墙上还写着“石井人民公社西郊大队泮塘第三生产队”几个大字。权叔指着墙上象征友谊的黑绸标旗告诉记者:“泮塘老龙400多岁,它的‘契爷’南海盐步老龙已有580多岁,两龙结契已超过460年。”端午节,作为“契爷”的佛山南海盐步老龙舟总要到泮塘“探亲”,作为“契仔”的泮塘龙舟一早就会耐心等候,次日,“契仔”泮塘龙舟及其醒狮艇还会回访“契爷”。权叔带着记者来到三官庙旁的大榕树下,“五约以前是水乡,河涌从西面珠江流入五约,这里是河涌转弯处,为了五约不受水患灾害,先祖在这里立了一对石狮子‘镇水’。”
大榕树
石狮子勾起了权叔对水乡风情的回忆:“以前这里整片都是村民停船的地方,村民去大坦沙都是坐船。五约有很多埠头,像三官庙埠头、土地祠埠头、八巷埠头、大祠堂埠头等,这个埠头就叫石狮头。
直到20世纪50年代前期,潮水上涨时,还会有船来埠头卖米、卖柴、卖杂货,他们会上岸叫卖,喊着‘买米就来石狮头’。”20世纪70年代盖涌的时候,石狮子没了,前几年微改造时,村民们重修了石狮子。新春醒狮大拜年、水上花市、三月三北帝诞、五月五扒龙舟……这些传统民俗是老一辈泮塘五约人如数家珍的“家底”。权叔自己也记不得究竟为多少人讲解过泮塘历史。他说:“只要有人愿意听,我就愿意讲,不管他们是从哪里来的。”
首约在华贵路桥头一带,二约在逢源路宝盛园后面的马基涌一带,三、四约连成片,三约位于龙津西路与逢源路交界处,四约靠近泮塘路,两者以郑巷和公寿里为界,五约则与四约隔着仁威庙西旁巷,靠近荔湾湖公园。如今,泮塘的首、二、三约大多已拆迁改造,四约还有些小巷和旧民居,五约的村落形态保留最完整。水乡村民信奉水神并建庙宇祀之,西关著名的有南海西庙、仁威庙、三官古庙等。泮塘何时开村并无史料记载,人们通常以仁威庙的历史来推断。据《续修南海县志》记载,仁威庙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由泮塘村民自发捐筹建设,这也成为泮塘至少九百多年村史的出处。多有池塘洼地 本名“半塘”
为求文运昌盛 改称“泮塘”
据《西关地域变迁史》研究,古时广州城西郊外是一片汪洋池沼,由于珠江泥沙冲积,唐朝以后才开始逐渐成陆。这片区域地势低平,多半为池塘、洼地,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写道,“自浮丘以至西场,自龙津桥以至蚬涌,周回廿余里”的一大片区域被约定俗成地称为“半塘”。广东地方史志专家陈泽泓在《荔湾故事·泮塘文史》中考证,明清时期,“半塘”“泮塘”“泮溪”通用,到了清代中后期,“半塘”的称呼越来越少见,“泮塘”二字占了上风。
原来,古代学宫内的半圆形水池被称为“泮水”,进入学宫又称为“入泮”,乡民将“半塘”改为“泮塘”,是期望本地学子“入泮”成才,祈求文运昌盛。

位于泮溪酒家对面“云津苑”内的文塔,相传也是泮塘村民筹建。文塔建于何年,由谁建造,其实并无文字记载。住在这一带的老人家都说,此塔建于明末清初。重修过的五约亭有一副石联——“门接水源朝北极,路迎金气盛西方”,是村中清朝进士黄其表的字迹。林则徐曾邀请黄其表到虎门监督销毁鸦片。清代中期,拯救百万小儿的医家邱熺曾在泮塘建唐荔园。这个两百多年前的“科考落榜生”,偶尔在澳门接触到了“牛痘”之术,毅然改行从医,为儿童接种牛痘。他还孜孜不倦,著书立说,终成“南粤种痘第一人”。此外,粤曲“星腔泰斗”李少芳故居在洋塘直街74号,岭南派漫画家李凡夫也是泮塘人。红尘笔罢晏红云,二百余载荔子繁。十国只想汉花坞,晚唐谁忆咸通园。
唐朝以后,由于珠江泥沙冲积,这里多数为洼地,河涌纵横。真正在泮塘大兴土木的,是五代时期南汉国的几任国主。南宋中期的一部地理总志——《舆地纪胜》提到了南汉末代帝王刘鋹的花坞——“刘王花坞”,书中写道:“刘王花坞,乃刘氏华林园,又名西御苑,在郡治六里,名泮塘,有桃、梅、莲、菱之属。”这是关于“泮塘”二字最早的记载。南汉国的历史只有短短五十余年,但宫苑的奢华远超我们的想象。宋灭南汉后,宫苑被焚毁殆尽,但西园地区(今泮塘、荔枝湾一带)并没有变成一片废墟。整个宋代,荔枝湾仍然是广州城外的风景区。到了清代,泮塘作为半陆半溪的水乡,荔枝种植业达到鼎盛。用清代文人熊景星的话来说:“居人以树荔为业者数千家……红云十里,八桥画舫,游人萃焉”。于是,泮塘附近的西关涌也开始被称为“荔枝湾”,也就是现今所见的新荔枝湾。清代中期,广州一口通商。泮塘紧邻十三行,许多富商巨贾先后在此建起了唐荔园、海山仙馆等名园别墅,使泮塘成为岭南名园荟萃之地。岭南第一名园——“海山仙馆”“红蕖万柄,风廊烟溆,迤逦十余里”极尽奢华。主人潘仕成是晚清年间广东最富有的盐商。海山仙馆内有一湖,方圆近百亩(约6.7公顷),湖上种满荷花,园内古木参天,广种荔枝。这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而“荷花世界,荔子光阴”是最得大家欢心的风景。潘仕成晚年时,因经营盐务出现巨大亏空,被抄了家,海山仙馆渐渐变成断瓦颓垣。后来,在其故址上,一些富商名流与知识精英先后盖起了彭园、荔香园、静园、夏葛女医学堂、端纳护士学校等园林与学校,对广州的文化传承与新学普及贡献甚巨。随着20世纪抗日战争的爆发,荔枝湾名园灰飞烟灭,消失无迹。到了20世纪40年代,河涌遭受工业污染,荔枝湾更是不见往日风光。
荔湾湖公园由桥堤相连的小翠湖、玉翠湖、如意湖、五秀湖组成,园内有八亭、八桥、四廊、三厅、一轩、一阁,绿树盈盈,碧波潺潺,曲桥卧波,湖渡辉映,柔美又不失硬朗。每天早晨都有不少人前来此晨运、唱粤剧,不少游客还乘坐花船游览荔湾湖。每逢端午节,市民游客还可在荔湾湖畔观赏泮塘乡民精彩演绎的龙舟竞渡。
端午佳节,荔枝湾涌人山人海睇龙舟景,热闹非凡。
从荔枝湾涌至中山八路口,
泮塘路美食街两侧商家云集,
既有向群饭店、食丰收、
鸿华美食和御品名店等
本地特色老字号品牌
以及国家级五钻酒家——泮溪酒家;
又有凌记、开记甜品等
性价比高的地道小吃店,
是声名远播的西关美食老饕打卡地。
翻阅泮塘的前世今生,美食与泮塘早有缘分。被称作“泮塘五秀”的“莲藕、慈姑、马蹄、茭笋、菱角”味鲜物美,一直非常有名。关于“泮塘五秀”的移种地,民间有一个传说:相传,禅宗祖师达摩于大通元年(527年)来到广州后,在登岸地“西来初地”(即今华林寺一带,是泮塘边缘地带)种了莲藕、荸荠、菱角、茭笋、慈姑,并以五缸米养着。后来,西禅寺的一位老僧将“五秀”移入寺内池塘种植,并成为殿前供奉的蔬果品,称为“五仙果”。其后,西禅寺的方丈无量禅师将“五秀”送给泮塘人种植,喜获丰收,人人都称赞味鲜物美。“泮塘五秀”从此美名远扬,前来购买的人络绎不绝。莲藕、荸荠、菱角、慈姑、茭笋在煮食过程中须落足油水,故而原来被称为“五瘦”。那么,后来为何又被称作“五秀”?这里边又有个故事。据说,清代初期,有几个文人到泮塘看龙舟竞渡,曾问当地的村民沼塘里种的是什么,村民说是“五瘦”。那几个文人便说:称作“五秀”,岂不更雅致?“秀”与“瘦”在粤语中同音,从此,“五秀”的名称便叫开了。说起泮塘美食,不可不提马蹄糕。大名鼎鼎的泮塘马蹄糕晶莹通透,软滑爽口,且有春夏保肝、秋冬养阴的功效,是广州名点之一。
20世纪40年代,泮塘李氏后代李文伦、李声铿两人合资在泮塘村口架起木板,搭起一个酒家,取名“泮溪酒家”。
酒家开业第一天,李文伦、李声铿首蒸两盆马蹄糕。其中一盆生磨马蹄糕,在食点中名列榜首,名曰:“泮塘马蹄糕”。
岭南知名画家李德尊与李文伦为幼时好友,曾同居于泮塘,也被邀请回乡参加开业典礼,他当场作了一幅称赞马蹄糕的漫画,悬于泮溪酒家大堂,引来不少食客。从此,泮溪酒家远近闻名,泮塘马蹄糕成为泮溪酒家的招牌点心。
如今,虽然广州几乎每个酒家的餐单上都有马蹄糕,但很多市民情怀不改,觉得最正宗的还是泮塘马蹄糕,甚至有住在城市东边的人特意穿城而过,就是为了吃上一盘泮塘马蹄糕。泮塘一带的老店出售的马蹄粉、马蹄爽也颇受街坊欢迎。泮塘马蹄粉还深得海外亲友的欢心。
街坊高姨告诉记者,以前很多广府人到海外谋生,行李里就有泮塘马蹄粉。他日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品尝正宗的泮塘马蹄糕。“蒸好的马蹄糕切成薄片,再煎一下,又金又香又爽,正啊!”“小时候爸爸带我来广州吃过泮塘马蹄糕,一口吃到了儿时记忆中的味道!”在西班牙驻中国领事馆工作的朱芳芳与广州朋友在泮溪酒家吃饭,她特地点了泮塘马蹄糕。对喜欢泮塘马蹄糕的人们来说,这种民间小吃吸引人的不仅是醇香细腻的口感,还有饱含儿时记忆的家乡味道。稼穑是生涯,耕雨锄云,蓑笠影忙花坞里。诗书为乐业,囊萤映雪,弦歌声彻泮溪中。前年,看到朋友在泮塘五约开设了工作室,她也立刻租了一间村舍改造,将原本位于珠江新城的声音疗愈工作室搬了过来,取名“听草堂”。
“每天路过五约直街水果摊和菜铺,来到听草堂,品一口清茶,嗅着花香,身心如春风中的草木,自由伸展。”春日的阳光照进泮塘五约直街,透过树叶,在地上洒下点点光影。“出门见生活,进门品艺术”,古村风貌与个性时尚,烟火气和文艺范,在这里找到了平衡。2016年6月,泮塘五约被列入广州首批微改造项目,是广州首个以“保留”为目的的城市更新项目,也是首个公众参与的小区微改造项目,由设计单位先听取居民意见、再编制改造方案。
改造后的古村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与西关匠艺巧工相结合的创意文化旅游区。
青砖屋、镬耳屋、宗祠等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在此和谐共生,富有年代感的老建筑被活化为书店、咖啡屋、民宿、琴舍……《泮塘五约微改造项目》还入围了2020WA中国建筑奖“城市贡献奖”,成为广州市唯一入围该奖项的项目。如今,泮塘五约成了游客打卡地,但还是留住了很多“原住民”,这是它与众不同的价值所在。在微改造中,村民提出了心愿——拆除三官庙与荔湾湖之间的围墙,建菜市场、老人活动中心、长者饭堂、便民公厕等,这些心愿都实现了。
“90后”村民小达说,政府统一更新公共空间,他们家自己出资装修了3层高的老房子,一层做车库,一层用来居住,还有一层成了“天台农场”,家人对现在的生活挺满足。
对很多村民来说,这就是他们的根。权叔说:“我们希望能修缮敦本堂、皥遐书舍、光远堂,让世人看一看。这些是我们的特色,也很希望延续这里的传统文化。”如今约有80余家商铺进驻泮塘五约,其中有国家一级词曲作家、资深音乐制作人吴颂今,岭南盆景大师李伟钊、国画李长松艺术家工作室等多位艺术大师,也有修补银器、香道、紫檀等传统匠人之家。同时,泮塘五约新文化生活聚落的打造已初见成效,引进唐卡艺术馆、小型音乐演出、绿至时间小院等,改造后的泮塘五约成为传统文化传播、音乐分享、沙龙课程体验的空间。
入驻街区的大多商户自诩为“村民”,画家李长松的工作室在泮塘五约直街,闲暇时他就跟邻居街坊拉拉家常。“我到广州很多年了,搬来这里后感觉很接地气,真正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有助于艺术创作。”“1200bookshop在泮塘增加了青年旅舍功能,主要是基于这里足够的空间资源。书店有了旅舍,更多了一份生活气息,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距离也拉近了。”1200bookshop主理人刘二囍说。
对这些入驻的店铺,村民一开始很好奇,逐渐熟络后会来串门聊天,带朋友来“打卡”。“在五约,村民经常会跟我打招呼,有时我会突然发现门口放了一盆街坊送的花,隔壁阿婆来店里坐坐,煲了汤问我要不要喝一碗。”米里说,这些细节让泮塘溢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入驻的“村民”与原住的“村民”共融共生、和谐相处,新村民之间也经常互相串门,在这里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它是旧时光的剪影,是停泊记忆的港湾,窄巷石街、青砖木梁、文塔祖庙,书舍祠堂……它有新时代的脉动,琴棋书画,文玩刺绣,剧场书吧……“当人们过惯了都市快节奏的生活,来到泮塘五约,可以感受历史文化老街的魅力,感受广州的城市乡愁。”荔湾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心负责人说。约起~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