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注册 | 登陆 | 网站繁體 | 手机版 | 设为首页 长沙社区通 做长沙地区最好的社区门户网站 正在努力策划制作...

您的位置:长沙社区通 > 新闻 > 国内 > 快讯 > 广州人记忆中的味道一定有它 就藏在荔湾这条村
广州人记忆中的味道一定有它 就藏在荔湾这条村
网址:www.cssqt.com 编辑:长沙社区通 时间:2023-03-18

泮塘很老,
有着至少九百年的历史;
泮塘位于中山八路、龙津西路、
荔枝湾路与荔湾湖围成的区域,
自东向西分布着首、二、三、四、五约,
其中五约村落形态保留最为完整。
广州日报,赞44
从水鸟低飞、荒无人烟的沼泽
变成“烟水十里、荷塘处处”的田园,
再渐渐拥有“十里红云、八桥画舫”的繁华绮丽,
直至今日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
泮塘的变迁为“沧海桑田”写下生动注脚。

图片
水上花市,装点泮塘(图@视觉中国)


图片
图片



广州郊西,自浮丘以至西场,自龙津桥以至蚬涌,周回廿余里,多是池塘,故其地名曰“半塘”。

——屈大均


周末的夜晚,
泮塘五约直街,
东边一座坡顶青砖屋里
传来电吉他、架子鼓声,
一场小型摇滚音乐会正在这里举行……
这是泮塘五约3月举行的文化活动之一。

图片

来到泮塘五约闲逛、打卡的年轻人

古村西边,距青砖屋只有几十米处,荔湾湖边上的一个小广场上传出“咚咚锵、咚咚咚咚锵”的声音,几名学生正在村里“叔伯”的指点下练习醒狮技巧;老树下,几位村民耍起了祖辈相传的蔡李佛拳……

每周五晚上练习舞狮,周六晚上练习武术,泮塘五约醒狮队每周训练两次,风雨不改。

图片
掩映在一片绿色中的泮塘五约入口,颇为古雅

图片

九百载仁威古庙 记录村史
四百岁泮塘老龙 赫赫有名

图片


若是早上来到泮塘五约三官庙旧址,
定会遇到李声权,
今年80岁的他被大家呼作“权叔”。
每天早上9点左右,
权叔准时出现,把茶沏好,
坐在板凳上和街坊们谈天说地。


如今,三官庙早已不复存在,旧址现在是古村专门存放舞狮、龙船用具的地方,墙上还写着“石井人民公社西郊大队泮塘第三生产队”几个大字。

权叔指着墙上象征友谊的黑绸标旗告诉记者:“泮塘老龙400多岁,它的‘契爷’南海盐步老龙已有580多岁,两龙结契已超过460年。”

端午节,作为“契爷”的佛山南海盐步老龙舟总要到泮塘“探亲”,作为“契仔”的泮塘龙舟一早就会耐心等候,次日,“契仔”泮塘龙舟及其醒狮艇还会回访“契爷”。


权叔带着记者来到三官庙旁的大榕树下,“五约以前是水乡,河涌从西面珠江流入五约,这里是河涌转弯处,为了五约不受水患灾害,先祖在这里立了一对石狮子‘镇水’。”

图片

大榕树


石狮子勾起了权叔对水乡风情的回忆:“以前这里整片都是村民停船的地方,村民去大坦沙都是坐船。五约有很多埠头,像三官庙埠头、土地祠埠头、八巷埠头、大祠堂埠头等,这个埠头就叫石狮头。

直到20世纪50年代前期,潮水上涨时,还会有船来埠头卖米、卖柴、卖杂货,他们会上岸叫卖,喊着‘买米就来石狮头’。”

图片
旧时泮塘,小艇摇啊摇,摇过埠头和古桥

20世纪70年代盖涌的时候,石狮子没了,前几年微改造时,村民们重修了石狮子。

新春醒狮大拜年、水上花市、三月三北帝诞、五月五扒龙舟……这些传统民俗是老一辈泮塘五约人如数家珍的“家底”。

权叔自己也记不得究竟为多少人讲解过泮塘历史。他说:“只要有人愿意听,我就愿意讲,不管他们是从哪里来的。”

图片

村中狮头

“约”最早是一种乡村组织的名字,
是村民的聚居点,
相当于一个自然村落。

图片
泮塘五约村落形态保留最完整
图片

泮塘自东向西分为首、二、三、四、五约。

首约在华贵路桥头一带,二约在逢源路宝盛园后面的马基涌一带,三、四约连成片,三约位于龙津西路与逢源路交界处,四约靠近泮塘路,两者以郑巷和公寿里为界,五约则与四约隔着仁威庙西旁巷,靠近荔湾湖公园。

如今,泮塘的首、二、三约大多已拆迁改造,四约还有些小巷和旧民居,五约的村落形态保留最完整。



水乡村民信奉水神并建庙宇祀之,西关著名的有南海西庙、仁威庙、三官古庙等。

泮塘何时开村并无史料记载,人们通常以仁威庙的历史来推断。

据《续修南海县志》记载,仁威庙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由泮塘村民自发捐筹建设,这也成为泮塘至少九百多年村史的出处。

图片
仁威古庙的屋檐装饰十分精美

图片

多有池塘洼地 本名“半塘”
为求文运昌盛 改称“泮塘”


图片
如今的泮塘路不到400米,
但古时泮塘很大。

据《西关地域变迁史》研究,古时广州城西郊外是一片汪洋池沼,由于珠江泥沙冲积,唐朝以后才开始逐渐成陆。

这片区域地势低平,多半为池塘、洼地,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写道,“自浮丘以至西场,自龙津桥以至蚬涌,周回廿余里”的一大片区域被约定俗成地称为“半塘”。

那么,“半塘”缘何又变成“泮塘”?

广东地方史志专家陈泽泓在《荔湾故事·泮塘文史》中考证,明清时期,“半塘”“泮塘”“泮溪”通用,到了清代中后期,“半塘”的称呼越来越少见,“泮塘”二字占了上风。


原来,古代学宫内的半圆形水池被称为“泮水”,进入学宫又称为“入泮”,乡民将“半塘”改为“泮塘”,是期望本地学子“入泮”成才,祈求文运昌盛。


图片


位于泮溪酒家对面“云津苑”内的文塔,相传也是泮塘村民筹建。文塔建于何年,由谁建造,其实并无文字记载。住在这一带的老人家都说,此塔建于明末清初。

泮塘确实不断出现文人雅士。



重修过的五约亭有一副石联——“门接水源朝北极,路迎金气盛西方”,是村中清朝进士黄其表的字迹。林则徐曾邀请黄其表到虎门监督销毁鸦片。

清代中期,拯救百万小儿的医家邱熺曾在泮塘建唐荔园。这个两百多年前的“科考落榜生”,偶尔在澳门接触到了“牛痘”之术,毅然改行从医,为儿童接种牛痘。他还孜孜不倦,著书立说,终成“南粤种痘第一人”。

此外,粤曲“星腔泰斗”李少芳故居在洋塘直街74号,岭南派漫画家李凡夫也是泮塘人。


图片
泮塘五约亭

图片
图片



红尘笔罢晏红云,二百余载荔子繁。十国只想汉花坞,晚唐谁忆咸通园。

——阮元


五代时期, 
南汉国的国主在此修造花坞。
清代中后期,
这一带更是“红云十里、八桥画舫”,
名园荟萃,遂成胜景。

泮塘有美景,更有美食。
旧时泮塘多水田,
盛产莲藕、慈姑、马蹄、茭笋、菱角。
它们也被呼作“泮塘五秀”。
泮塘马蹄粉曾大量远销海外,
名鼎鼎的泮塘马蹄糕晶莹通透,
是广州名点之一。

图片

南汉时泮塘是刘王花坞
清代成岭南名园荟萃地


图片
古往今来,
泮塘经历了
江海连天到园林兴旺的变迁,
在古代,
上至朝廷官府,下至鸿儒巨贾,
在此聚土为城,开林造园。

图片
泮塘旧影,一派水乡风情

图片
“泮塘”之名,最早见于南宋文献


唐朝以后,由于珠江泥沙冲积,这里多数为洼地,河涌纵横。真正在泮塘大兴土木的,是五代时期南汉国的几任国主。

南宋中期的一部地理总志——《舆地纪胜》提到了南汉末代帝王刘鋹的花坞——“刘王花坞”,书中写道:“刘王花坞,乃刘氏华林园,又名西御苑,在郡治六里,名泮塘,有桃、梅、莲、菱之属。”这是关于“泮塘”二字最早的记载。

南汉国的历史只有短短五十余年,但宫苑的奢华远超我们的想象。宋灭南汉后,宫苑被焚毁殆尽,但西园地区(今泮塘、荔枝湾一带)并没有变成一片废墟。整个宋代,荔枝湾仍然是广州城外的风景区。
图片


图片
泮塘五约公共空间内的手绘墙

图片
清代岭南第一名园建在此处


到了清代,泮塘作为半陆半溪的水乡,荔枝种植业达到鼎盛。

用清代文人熊景星的话来说:“居人以树荔为业者数千家……红云十里,八桥画舫,游人萃焉”。于是,泮塘附近的西关涌也开始被称为“荔枝湾”,也就是现今所见的新荔枝湾。

清代中期,广州一口通商。泮塘紧邻十三行,许多富商巨贾先后在此建起了唐荔园、海山仙馆等名园别墅,使泮塘成为岭南名园荟萃之地。

岭南第一名园——“海山仙馆”“红蕖万柄,风廊烟溆,迤逦十余里”极尽奢华。主人潘仕成是晚清年间广东最富有的盐商。

海山仙馆内有一湖,方圆近百亩(约6.7公顷),湖上种满荷花,园内古木参天,广种荔枝。这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而“荷花世界,荔子光阴”是最得大家欢心的风景。

潘仕成晚年时,因经营盐务出现巨大亏空,被抄了家,海山仙馆渐渐变成断瓦颓垣。后来,在其故址上,一些富商名流与知识精英先后盖起了彭园、荔香园、静园、夏葛女医学堂、端纳护士学校等园林与学校,对广州的文化传承与新学普及贡献甚巨。
图片


图片
清代画家笔下的海山仙馆

随着20世纪抗日战争的爆发,荔枝湾名园灰飞烟灭,消失无迹。到了20世纪40年代,河涌遭受工业污染,荔枝湾更是不见往日风光。

昔日名园已无法寻觅,
但今天位于泮塘地区的荔湾湖公园
则为市民带来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风景。

荔湾湖公园由桥堤相连的小翠湖、玉翠湖、如意湖、五秀湖组成,园内有八亭、八桥、四廊、三厅、一轩、一阁,绿树盈盈,碧波潺潺,曲桥卧波,湖渡辉映,柔美又不失硬朗。

每天早晨都有不少人前来此晨运、唱粤剧,不少游客还乘坐花船游览荔湾湖。每逢端午节,市民游客还可在荔湾湖畔观赏泮塘乡民精彩演绎的龙舟竞渡。

图片


端午佳节,荔枝湾涌人山人海睇龙舟景,热闹非凡。


图片

昔日“泮塘五秀”味鲜物美
今有爽滑马蹄糕远近飘香


图片

从荔枝湾涌至中山八路口,

泮塘路美食街两侧商家云集,

既有向群饭店、食丰收、

鸿华美食和御品名店等

本地特色老字号品牌

以及国家级五钻酒家——泮溪酒家;

又有凌记、开记甜品等

性价比高的地道小吃店,

是声名远播的西关美食老饕打卡地。




“泮塘五秀”声名远播
翻阅泮塘的前世今生,美食与泮塘早有缘分。被称作“泮塘五秀”的“莲藕、慈姑、马蹄、茭笋、菱角”味鲜物美,一直非常有名。

关于“泮塘五秀”的移种地,民间有一个传说:相传,禅宗祖师达摩于大通元年(527年)来到广州后,在登岸地“西来初地”(即今华林寺一带,是泮塘边缘地带)种了莲藕、荸荠、菱角、茭笋、慈姑,并以五缸米养着。

后来,西禅寺的一位老僧将“五秀”移入寺内池塘种植,并成为殿前供奉的蔬果品,称为“五仙果”。其后,西禅寺的方丈无量禅师将“五秀”送给泮塘人种植,喜获丰收,人人都称赞味鲜物美。“泮塘五秀”从此美名远扬,前来购买的人络绎不绝。

莲藕、荸荠、菱角、慈姑、茭笋在煮食过程中须落足油水,故而原来被称为“五瘦”。那么,后来为何又被称作“五秀”?这里边又有个故事。据说,清代初期,有几个文人到泮塘看龙舟竞渡,曾问当地的村民沼塘里种的是什么,村民说是“五瘦”。那几个文人便说:称作“五秀”,岂不更雅致?“秀”与“瘦”在粤语中同音,从此,“五秀”的名称便叫开了。

泮塘马蹄糕味道“超正”

说起泮塘美食,不可不提马蹄糕。大名鼎鼎的泮塘马蹄糕晶莹通透,软滑爽口,且有春夏保肝、秋冬养阴的功效,是广州名点之一。


20世纪40年代,泮塘李氏后代李文伦、李声铿两人合资在泮塘村口架起木板,搭起一个酒家,取名“泮溪酒家”。


酒家开业第一天,李文伦、李声铿首蒸两盆马蹄糕。其中一盆生磨马蹄糕,在食点中名列榜首,名曰:“泮塘马蹄糕”。


岭南知名画家李德尊与李文伦为幼时好友,曾同居于泮塘,也被邀请回乡参加开业典礼,他当场作了一幅称赞马蹄糕的漫画,悬于泮溪酒家大堂,引来不少食客。从此,泮溪酒家远近闻名,泮塘马蹄糕成为泮溪酒家的招牌点心。


图片
马蹄糕



“是记忆中儿时的味道”
如今,虽然广州几乎每个酒家的餐单上都有马蹄糕,但很多市民情怀不改,觉得最正宗的还是泮塘马蹄糕,甚至有住在城市东边的人特意穿城而过,就是为了吃上一盘泮塘马蹄糕。

泮塘一带的老店出售的马蹄粉、马蹄爽也颇受街坊欢迎。泮塘马蹄粉还深得海外亲友的欢心。


街坊高姨告诉记者,以前很多广府人到海外谋生,行李里就有泮塘马蹄粉。他日回到家乡,第一件事就是品尝正宗的泮塘马蹄糕。“蒸好的马蹄糕切成薄片,再煎一下,又金又香又爽,正啊!”

“小时候爸爸带我来广州吃过泮塘马蹄糕,一口吃到了儿时记忆中的味道!”在西班牙驻中国领事馆工作的朱芳芳与广州朋友在泮溪酒家吃饭,她特地点了泮塘马蹄糕。

对喜欢泮塘马蹄糕的人们来说,这种民间小吃吸引人的不仅是醇香细腻的口感,还有饱含儿时记忆的家乡味道。


图片
图片


稼穑是生涯,耕雨锄云,蓑笠影忙花坞里。诗书为乐业,囊萤映雪,弦歌声彻泮溪中。
——泮塘牌坊楹联


图片
泮塘五约的古琴研究院,琴声淙淙如流水

图片

出门见生活 入室品艺术

图片
“石板路、西关老屋,
院里可以种上花花草草。”
声音疗愈师米里说,
她小时候住在泮塘,
一条石板街上,
街坊见面互相打招呼,
时而分享美食,
一直是她心目中生活该有的样子。

前年,看到朋友在泮塘五约开设了工作室,她也立刻租了一间村舍改造,将原本位于珠江新城的声音疗愈工作室搬了过来,取名“听草堂”。

图片

听草堂音乐疗愈

“每天路过五约直街水果摊和菜铺,来到听草堂,品一口清茶,嗅着花香,身心如春风中的草木,自由伸展。”

春日的阳光照进泮塘五约直街,透过树叶,在地上洒下点点光影。

蜿蜒的古巷,
街坊三三两两唠着家常,
每走几步,或是一家文艺小店,
或是一个传统文化工作室,
或是新概念的创新空间,
随处可见的手绘壁画
仿佛带你穿越回旧时西关。

“出门见生活,进门品艺术”,古村风貌与个性时尚,烟火气和文艺范,在这里找到了平衡。

图片
1200bookshop,在书香里度过周末

图片

广州首个以“保留”为目的
的城市更新项目


图片
2016年6月,泮塘五约被列入广州首批微改造项目,是广州首个以“保留”为目的的城市更新项目,也是首个公众参与的小区微改造项目,由设计单位先听取居民意见、再编制改造方案。

改造后的古村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与西关匠艺巧工相结合的创意文化旅游区。

图片


青砖屋、镬耳屋、宗祠等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在此和谐共生,富有年代感的老建筑被活化为书店、咖啡屋、民宿、琴舍……《泮塘五约微改造项目》还入围了2020WA中国建筑奖“城市贡献奖”,成为广州市唯一入围该奖项的项目。

如今,泮塘五约成了游客打卡地,但还是留住了很多“原住民”,这是它与众不同的价值所在。在微改造中,村民提出了心愿——拆除三官庙与荔湾湖之间的围墙,建菜市场、老人活动中心、长者饭堂、便民公厕等,这些心愿都实现了。

图片
泮塘五约的一家咖啡店,客人满座

“90后”村民小达说,政府统一更新公共空间,他们家自己出资装修了3层高的老房子,一层做车库,一层用来居住,还有一层成了“天台农场”,家人对现在的生活挺满足。

泮塘五约至今保留着
一些重要的历史印记,
比如三官庙旧址上醒目的
“石井人民公社西郊大队泮塘第三生产队”字样、
大榕树下的泮塘五约亭、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仁威庙
及40多处传统风貌建筑等。

对很多村民来说,这就是他们的根。权叔说:“我们希望能修缮敦本堂、皥遐书舍、光远堂,让世人看一看。这些是我们的特色,也很希望延续这里的传统文化。”

图片

有机更新,传统现代共融共生

图片


如今约有80余家商铺进驻泮塘五约,其中有国家一级词曲作家、资深音乐制作人吴颂今,岭南盆景大师李伟钊、国画李长松艺术家工作室等多位艺术大师,也有修补银器、香道、紫檀等传统匠人之家。

同时,泮塘五约新文化生活聚落的打造已初见成效,引进唐卡艺术馆、小型音乐演出、绿至时间小院等,改造后的泮塘五约成为传统文化传播、音乐分享、沙龙课程体验的空间。

图片


入驻街区的大多商户自诩为“村民”,画家李长松的工作室在泮塘五约直街,闲暇时他就跟邻居街坊拉拉家常。“我到广州很多年了,搬来这里后感觉很接地气,真正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有助于艺术创作。”

“1200bookshop在泮塘增加了青年旅舍功能,主要是基于这里足够的空间资源。书店有了旅舍,更多了一份生活气息,人与人之间的社交距离也拉近了。”1200bookshop主理人刘二囍说。

图片

对这些入驻的店铺,村民一开始很好奇,逐渐熟络后会来串门聊天,带朋友来“打卡”。“在五约,村民经常会跟我打招呼,有时我会突然发现门口放了一盆街坊送的花,隔壁阿婆来店里坐坐,煲了汤问我要不要喝一碗。”

米里说,这些细节让泮塘溢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入驻的“村民”与原住的“村民”共融共生、和谐相处,新村民之间也经常互相串门,在这里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图片
泮塘五约的特色小店门口绿意盎然





生活究竟该是什么模样?




泮塘给出了不同答案:

它是旧时光的剪影,是停泊记忆的港湾,窄巷石街、青砖木梁、文塔祖庙,书舍祠堂……

伫立在高楼大厦的背景前,温润醇厚,宁静而又坚固;

它有新时代的脉动,琴棋书画,文玩刺绣,剧场书吧……

小隐于青砖廊檐的外表后,热情鲜活,从容而又走心。


“当人们过惯了都市快节奏的生活,来到泮塘五约,可以感受历史文化老街的魅力,感受广州的城市乡愁。”荔湾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心负责人说。

看完是不是很心动?
泮塘打卡导览图和交通指引来啦
还有泮塘美食街各种美食任你享!
感兴趣的小伙伴们,

约起~

图片

TAGS:快讯 | 新闻转载:长沙社区通
顶一下
(0)
踩一下
(0)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
相关文章
精品导读

更多>>长沙常用电话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