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注册 | 登陆 | 网站繁體 | 手机版 | 设为首页 长沙社区通 做长沙地区最好的社区门户网站 正在努力策划制作...

您的位置:长沙社区通 > 新闻 > 国内 > 视频 > 村里来了个神秘"e站" 贫困家庭轻松年入20000元!
村里来了个神秘"e站" 贫困家庭轻松年入20000元!
网址:www.cssqt.com 编辑:长沙社区通 时间:2018-06-01 点击:

当前,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正在扶贫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因而各地的农业科技实践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带领我们到内蒙古去看看那里的“土专家”是如何运用科技带领农民摆脱贫困的。

土专家造出采摘机、植保机和饲料回收机 增产又环保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视频

5月中旬,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刚刚结束了漫长而严寒的冬季,一年中最重要的春耕时节来临了。在向秀彪家的农田里,几天前刚刚播种了黄豆。为了减少后期杂草的生长,让黄豆出苗更健壮,这台植保机正在喷洒土壤处理剂。

向秀彪家里有40多亩地,虽然土地面积广阔,但在高纬度、高寒地区,积温低,无霜期短,加上地处边疆,这里的农业基础设施很薄弱,突如其来的干旱、洪涝、病虫害、雪灾,都可能让老百姓一年的辛勤劳作顷刻间“归零”。

向秀彪家的这四十多亩地,是一家五口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遇上风调雨顺的年头,一年下来能收入五、六千元。由于家里人多地少,向秀彪的家境是村子里最窘迫的。

就在向秀彪内外交困的当口,经常来村里的一位“土专家”给他送来了“及时雨”,就是一台正在他家地里喷洒土壤处理剂的高秆作物植保机,以前给庄稼打药车进不去,现在都解决了。

这台机器是甘河农业植保装备研究所设计、制造的。研究所的带头人孙元国,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土专家”。他从小就对机器情有独钟,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改装农机具。

八月份,玉米结棒之后,根据当地积温低、无霜期短的气候特点,这台植保机还可以对玉米进行“割尖去顶”。这样一来,不仅使玉米棒能吸收到更多的养分,籽粒更加饱满,还可以使玉米的成熟期提前15到20天,水分降低20%,霉变粒控制在1%。经过三年的实验,这台植保机可以使每亩地增加70到150元的收入。

向秀彪就是这台植保机的受益者,孙元国的新机器研究出来后,连续三年,免费提供周边二十多户贫困户使用。向秀彪家的玉米能增加二、三千元的收入。

除了植保机,孙元国还研制出双串镇压器,镇压器是播种之后用来保苗保墒的一种农机具,双串镇压器压得更实在,抗旱保墒效果也更好。过去种一垧地,打个七八千斤小麦,现在都能达到一万斤小麦。

在过去几年,为了帮助困难的相邻,也为了响应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的号召,孙元国带领着研究所的工作人员,用自己研制的农机,每年为二十多户困难家庭免费进行植保作业5000多亩。

土专家扶贫接地气  贫困家庭轻松年入两万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视频

五岔沟村位于大兴安岭东麓的丘陵区,这里森林茂密、沟谷纵横。由于位置偏僻,交通闭塞,村庄里的很多户人家,至今还住着破旧的土坯房。在村里的这块农田里,鄂伦春旗中草药协会会长陈广城正在帮村里的贫困户张立春培育药材种苗。

张立春家有一百多亩地,都是山区里的次等地,只能是广种薄收,一年辛苦下来,能勉强维持一下人的日常开销。从去年开始,当地科协发起成立的科普乡村e站,给村子里派来了“土专家”,开始教他种植中草药材。陈广城就是科普乡村e站聘请的一名“土专家”。

种植一亩中草药的收益是种植粮食的三到四倍,但中草药对田间管理的要求也很高,前期种子、农资、人工的投入也比较大。一开始陈广城在村子里做推广时,张立春心里还一直在打退堂鼓。

为了打消像张立春这样的贫困户的顾虑,陈广城和中草药协会的会员们想出了一个主意。在育苗阶段,他们先垫付种子、农资的钱,等育苗成功后,再帮着乡亲们销售种苗,销售所得的收益扣除前期的成本,全归贫困户所有。

除此之外,田间管理的技术由陈广城这样的“土专家”手把手教给需要帮扶的对象。从去年秋天,张立春就尝试培育了一些药材种苗,这些绿油油的种苗,在今年秋天就会给他带来一笔收入。

张立春算了一下,一年能赚五六千元钱。一天,就在陈广城在五岔沟村做田间指导的时候,村民宋喜春主动来找陈广城,也想试着培育一些药材种苗。但是由于妻子肝硬化腹水、儿子上大学,目前已经欠下了10万元的外债,实在没有多余的本钱。

了解了宋喜春的家庭情况,陈广城当即就答应把他纳入到帮扶对象。按照陈广城的规划,宋喜春用家里的半亩菜园培育药材种苗,管理精心的话,一年下来能有将近一万元的收入。与此同时,宋喜春还可以到药材基地打工,每天的工资最低150元,一年下来也可以有两万多的收入。

有了“土专家”的帮扶,让张立春、宋喜春这样的困难家庭看到了希望,他们盼望着日子能一天天好起来。

【半小时观察】

科技扶贫还需因地制宜

科学技术是改变贫困的重要手段,在具体运用上可以多种多样。我们尤其不该忽视来自田野地头的创新,村里乡间的能人。他们看上去也许没有那些“洋科技”光鲜靓丽,但有时却更接地气,更符合实际。我们要格外珍视身边的“土专家”,着力培养村里科技带头人,只有脚踏实地、因地制宜才能让科技在扶贫发挥更大的作用。

TAGS:视频 | 新闻转载:长沙社区通
顶一下
(0)
踩一下
(0)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
相关文章
精品导读

更多>>长沙常用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