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注册 | 登陆 | 网站繁體 | 手机版 | 设为首页 长沙社区通 做长沙地区最好的社区门户网站 正在努力策划制作...

您的位置:长沙社区通 > 新闻 > 历史 > 无法忘却历史的张纯如 不会被历史忘却!
无法忘却历史的张纯如 不会被历史忘却!
网址:www.cssqt.com 编辑:长沙社区通 时间:2017-04-07 点击:

希望她在天堂,

不再有悲伤。

2004年11月9日,

美国加州高速公路旁,

一位年轻的华裔女子,

用一把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的突然离去震惊世界,

据不完全统计,

仅在美国,

就有230多家媒体播报这一消息,

并向这位华裔女子致以敬意。

她的名字,叫做张纯如。

微软雅黑

一个年纪轻轻的女孩,

何以能引起如此巨大的震动?

故事得从1968年3月28日说起

……

这是张纯如出生的日子。

身为第二代美国华裔,

她出生在一个双博士后家庭,

父亲是物理学博士后,

母亲是生物化学博士后,

都曾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

成长在这样一个优秀的家庭,

张纯如的童年可谓无忧无虑。

微软雅黑

  

突然有一年,

父亲张绍进从台湾探亲归来,

给张纯如带回一张蚕纸,

孵化蚕卵后教她和弟弟养蚕。

对这神奇的生物着迷后,

张纯如对东方的遥远国度,

产生了巨大的好奇:

为什么我们会到美国,

而不呆在中国呢?

像我和弟弟这么大的时候,

中国是什么样子的?

听到女儿问这样的问题,

母亲张盈盈黯然神伤。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啊,

中国饱受战乱,家人颠沛流离,

疾病、饥饿、战火,

随时可能丧命…”

17岁那一年,

张纯如考入伊利诺伊大学,

攻读数学和计算机双学位。

有着强大理工基因的她,

如果顺着这条道路走下去,

很可能成为一名杰出科学家。

但在大二时,

张纯如忽然转到新闻系,

看似出人意料,却也有迹可循。

张纯如从小酷爱写作,

在她看来,写作是传播社会良知,

真正的作家,绝不是玩文字游戏,

而是通过文字来表达思想和感情。

1988年10月  

20岁的张纯如与布瑞特·道格拉斯(后来成为她的丈夫)约会,

她告诉聪明帅气的布瑞特,

自己有写作南京大屠杀的愿望。

母亲张盈盈建议女儿说:

“现在很少有描写二战时,

中国境况的英文书籍,

你能写一本,最好不过。”

张纯如听完母亲讲述的事,

心里不禁产生了怀疑,

尤其是对于“南京大屠杀”:

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事吗?

当时的中国真的那么惨吗?

她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些景象,

那是被描述成人间地狱的南京城,

还有被鲜血染红的江水和大地。

但写作者的立场让她保持清醒,

她必须亲眼看到证据才行。

接受了母亲的建议之后,

她开始关注中国抗战的素材。

在加州看到南京大屠杀图片展时,

张纯如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

的确有这样一段历史,

但为什么还有人会否认它?

为什么所有英文书籍里面,

对这样残忍的事只字未提?

张纯如感到一阵心悸。

张纯如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档案馆

1995年1月的一天,

张盈盈接到女儿的电话,

张纯如在那边失声痛哭。

在此之前,

女儿告诉母亲,

自己一定要写出历史真相。

下定决心后,

她便四处寻找资料,

但她再一次惊讶地发现,

世界范围之内,

竟无一本专著,

提到人类历史上这段骇人往事,

相关资料如同散沙,几近淹没。

最后,

她一头扎进图书馆中。

那些文字带来的悲痛,

万箭穿心一般引起她的共鸣。

如果我出生在那个年代,

那个地方,那个时间,

我也就是其中的一具尸体了

一具无名的尸体,在半世纪之后,

没有人会关注,犯罪者甚至会说,

这些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过,

这尤其让我感到恐惧。”

1995年盛夏,

张纯如来到了南京。

在这座陌生的城市里,

开始探寻那段带血的历史。

小时候,

她以为长辈口中的故事,

血染江水的残酷图景,

是一种心血来潮的夸张讲述。

但抵达这座城市之后,

走进幽深的巷子,

拜访幸存者,

听完激动的老人滔滔不绝的讲述,

深重的苦难变得轮廓清晰,

张纯如感到切肤之痛。

微软雅黑

 张纯如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左二)合影,左一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副馆长段月萍

1995年夏,张纯如在南京

“南京天气很热,她不顾身体,

大部分时间都在采访幸存者、

寻访日军暴行发生地,翻阅国内资料,

每天工作时间达10小时以上。”

帮助翻译的杨夏鸣副教授回忆说:

“她不能读懂中文资料,

需要我逐字逐句为她翻译。

她的工作态度十分严谨,

常常将中英材料反复核对。

听不懂方言,她就全程录音。

任何一个细小问题都不放过,

连我这样做学问的人,

都觉得她有些偏执。”

  

在南京采访幸存者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卫星问张纯如:

你为什么想写这本书?

张纯如说:“纳粹屠杀犹太人,

这件事全世界家喻户晓,

但是在美国,在西方,

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无人知晓,

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后裔,

写出它是我的责任。

张纯如在采访中

1996年4月,

《南京大屠杀》进入写作阶段,

张纯如仿佛开了一个洞穴,

顺着那里钻进了1937年的南京,

在漆黑、幽暗、血腥的历史中摸爬,

血染的江河,分裂的尸体,恐怖的哀嚎,

让她噩梦连连,体重骤降,

写作中的痛苦把整个人撕裂。

但面对人类历史上骇人的暴行,

她给自己的母亲写信说:

“我现在所承受的这些,

与大屠杀中的那些遇难者的遭遇,

完全无法比拟。作为一名作家,

我要将遇难者从遗忘中拯救出来,

替那些喑哑无言者呼号。”

  

1997年12月,

《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

正式在全北美推出销售。

张纯如十分忐忑,

怕它被忽视,

结果一个月不到,

在全球最权威的,

《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上,

这本书一下子攀升到第15名,

她成为首个如此年轻就登榜的华裔作家。

此后,

《南京大屠杀》疯狂加印,

张纯如四处签售,不断演讲。

《南京大屠杀》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

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10周之久,

至今再版10余次,印刷近100万册。

众多学者给予它最高评价,

专栏作家乔治·威尔曾说:

“晚到的正义不一定意味着,

正义,不被承认,对大屠杀的遗忘,

等于第二次杀戮。”

张纯如的人生,

在2004年,

画上了一个突然的句号。

张纯如最后一次,

为采访而离开家,

是在2004年8月12日,

去采访一位幸存的美国老兵。

在此之前,

她连续4天失眠,

几乎没有吃任何东西。

等到回家时,她精神崩溃了。

被诊断为躁郁症发作,

随后换了三位精神科医生,

病情却丝毫未见好转。

11月9日,

在加州的公路上,

用一把买来的古董枪,

张纯如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年仅36岁。

 

斯人已去,

好在我们没有遗忘。

2005年8月,

张纯如的一尊青铜雕像,

永久安放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外。

张纯如的父亲、母亲及弟弟凝望张纯如的铜像

2017年4月7日,

坐落在淮安市淮阴区古淮河畔的张纯如纪念馆正式开馆。

560万淮安人民通过这种方式纪念张纯如,

纪念这个祖籍淮安的美丽女孩,

纪念这个无畏追寻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的斗士。

张纯如纪念馆

张纯如纪念馆内

张纯如父母接受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采访

张纯如曾说

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而不是终点。

因为生命不是一场赛跑,而是一次追寻。

因为她的努力追寻,

中华民族的悲怆历史被世界重新认知与接受。

探索历史,追寻别人的故事,

让我们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考虑自己的问题。

我们得时时提醒自己,我们是多么的幸运。

为了充满正义与希望的未来,

我们应该纪念张纯如,汲取她的勇气。

她停下脚步的地方,

正是我们应该继续下去的起点。

TAGS:历史 | 新闻转载:长沙社区通
顶一下
(0)
踩一下
(0)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长沙社区通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非法内容。
相关文章
精品导读

更多>>长沙常用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