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拼音导航: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注意:网站查询并不一定完全准确,使用请先核实! 中草药查询

 

请填写关键字: 
输入最短的关键字,如小金钱草,输入后按Enter即可

 

注意:网站查询并不一定完全准确,使用请先核实!

 




(《别录》)

【异名】首(《史记》),老(《斗门方》),家鹿(《纲目》)。

【来源】为科动物中褐家、黑家、黄胸等常见类的全体或肉。

【动物形态】①褐家
体长约17.5厘米,尾长短于体长。耳朵短而厚。后足较粗大,长于33毫米。乳头6对。毛色背部棕褐至灰褐色,毛基深灰色,毛尖棕色,头及背部杂有黑色的毛。腹面灰白色,毛的基部灰褐色。足背具白毛。尾毛两色,上面黑褐色,下面灰白色。栖于住宅、阴沟、草堆、耕地、菜园、坟地、河堤等处。它的洞系复杂,分支多而且长。午夜活动最活跃。杂食性,常盗食农作物。每年可繁殖6~10次,每胎产5~14仔或更多。分布我国东北、西部及西南部。

②黑家
体色全黑或近黑。原产于欧洲,由船舶而输入我国沿海各地。

③黄胸
上体呈黑色和黄褐色相杂;下体较淡近黄色;腹毛具赭黄色毛端。分布我国长江以南各省,为华南常见的家。

本类动物的皮(皮)、肝(肝)、胆(胆)、睾丸(肾)、脂肪油(脂)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性味】甘,平。

①《别录》:"牡:微温,无毒。""肉:热,无毒。"

②《药总诀》:"牡:味甘。"

③《医林纂要》:"甘咸,平。"

【功用主治】治虚劳羸瘦,臌胀,小儿疳积,烫伤,折伤,冻疮,疮肿。

①《别录》:"牡:疗踒折,续筋骨,捣敷之,三日一易。""肉:小儿哺露大腹,炙食之。"

②孟诜:"牡:主小儿痫(疳)疾腹大贪食者,可以黄泥裹烧之,细拣去骨,取肉和五味汁作羹与食之。"

③《日华子本草》:"治小儿惊痫疾。以油煎令消,入蜡,敷汤火疮。"

④《本草图经》:"主骨蒸劳极,四肢羸瘦,杀虫。亦主小儿疳瘦,去其骨,以酒熬入药。"

⑤《产书方》:"下乳汁,作臛与食。"

⑥《纲目》:"牡:同石灰捣收,敷金疮。肉:炙食,治小儿寒热诸疳。"

【用法与用量】内服:煮食、烧灰或焙干研末。外用:煎膏、浸油、烧灰或捣研涂敷。

【选方】①治水鼓石水,腹胀身肿:肥一枚。剥皮细切,煮粥,空心吃之。(《食医心镜》)

②治小儿癥瘕:煮老肉汁,煮粥与食。(姚和众)

③治汤火伤疮:㈠小老泥包烧研,菜油调涂之。(《谈野翁试验方》)㈡初生小,香油浸腐化,取涂。(《本经逢原》)

④治冻疮及折破疮:取腊月一枚。油一大升,煎之使烂,绞去滓,重煎成膏,涂。(孟诜)

⑤止血,敷金疮出血:取无毛小和石灰捣烂,作丸晒干,用时研末掺出血处。(《陆川本草》老药)

⑥治疮肿热痛:以大雄一枚,浑用,清油一斤,慢火煎燋,于水上试油不散,即以绵滤去滓,澄清,重拭铫子令净,再以慢火煎上油,次下黄丹五两,炒令色变,用柳木笛子不住手搅令匀,再于水上试滴,候凝,即下黄蜡一两,又熬带黑色,方成膏:然后贮于瓷合器中,候硬。敷贴疮肿,去痛而凉。(《经验方》灵膏)

⑦治瘘已有脓血者:取,中者一枚,乱发如鸡子大。以三岁腊月猪脂煎之,令骨肉及发消尽,半涂之、半酒服。(《补缺肘后方》)

⑧治鼻中外瘤脓血出者:头烧灰,以腊月膏敷疮上。(《外台》)

⑨治破伤风邪在表者,寒热拘急、口噤咬牙:活雄一枚。铁线缚绕,阴阳瓦煅存性,研为细末,作一服,热黄酒调下。(《医宗金鉴》雄散)

⑩治因疮中风,腰脊反张,牙关口噤,四肢强直:一头。和尾烧作灰,细研,以腊月猪脂敷之。(《梅师集验方》)


 

 

 

注:中草药会因时令、地域和各人的身体状况不同而异,本站中草药仅供参考,使用前请尊医嘱!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自负,本站概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及连带责任!!

 

点击关闭
问题反馈
点击返回顶部
弹出窗口标题